查看原文
其他

沈建光:当前消费的发展形势、亮点与建议

沈建光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3-01-24


沈建光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沈建光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7期)的发言



本文字数:3540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一、消费恢复面临的三大挑战


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呈“类V型”:第一季度为4.8%,第二季度为0.4%,第三季度为3.9%,呈现反弹的趋势。10月作为第四季度的首月,其经济数据全面回落,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不佳。社会零售和出口同比均出现了负增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为-0.5%,是近5个月来新低。



消费品类中,必需品消费相对平稳,非必需品消费走弱。10月份出行类消费增速相比9月份大幅下滑,餐饮类收入大幅下行,接触性聚集性消费遭受较大冲击;地产类消费持续低迷,数据上相比8、9月份差别不大,这说明地产下行对地产类相关的家居、家电、建材的冲击较大,已形成结构性问题。下一步地产类消费,包括家电下乡、绿色家电、智能家电的推广可以考虑做一些特别的扶持。可选消费类包括通信器材、化妆珠宝等都比9月份有所下行,这和收入和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有关。




目前我国消费恢复面临三大挑战:疫情冲击、收入制约、信心不足。


除了疫情多点散发影响外,10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有一点很重要,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6%,呈上升趋势。按照往年的情况,10月份作为就业旺季,从7、8月份到10月份的失业率应呈下行趋势,而今年是一个相反的上升趋势。这体现了收入和就业对消费的影响,这一点我们要分清其中哪些是结构性问题,哪些和疫情有关,哪些是长期的问题。



消费恢复的核心问题是消费不再是稳增长的辅助,而是稳增长的核心。消费既受疫情冲击和收入就业的影响,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信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并没有在第三季度恢复而呈“类V型”。左图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当下储蓄率的大幅上升,居民的存款创十年新高,而居民新增贷款创七年新低。老百姓买房、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贷款都大幅减少,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消费者的信心持续低迷。



二、消费的结构性亮点


线上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消费产业不断扩容。从京东这几年的数据来看,京东的产业端、品牌数、商家数、品类数在过去四五年都在不断增加。今年的数据显示,线上的消费意愿仍与往年持平,同时有了一些新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健康价值型消费广受追捧。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下,健康消费、文化消费、情绪消费等价值型消费增速特别快。比如过去消费量很少的香薰蜡烛等现在变成品质生活的需求,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



第二个特征是新技术新品消费快速崛起。代表新技术、新设计、新体验等新品消费规模和增速不断走高。比如扫地机器人、VR、AR眼镜、人工智能产品、家庭健身器材等新技术新体验目前的增长都非常快速。或许与疫情居家有关,跳绳、仰卧起坐等器械消费的增速也特别快。核心品类中新产品的增速要远高于一般的产品,说明新技术这类的创新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还在进行不断的新的发展。



第三个特征是县域农村消费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县域农村的消费增长远远高于一二三线、甚至三到五线城市的增长,总体看县域农村增长最快,第二是中低线城市,第三是一线城市,第四是二线城市。疫情促使中低线城市、县域农村线下消费场景受阻,线上消费规模迅速扩大。乡村振兴的“提质”和“兴农”的效果明显,随着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技术的助力,各地高质量地标农产品备受青睐,高速增长。今年京东举办的农特产品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很强烈。所以,一般农产品中,有地标特色的产品的增速远高于一般农产品。不同线城市处于消费升级不同的阶段。一二线城市处在消费升级的成熟阶段,比如生鲜、宠物生活、教育培训等品质型发展型消费品质突出,而县域农村处于消费升级的初级阶段,家电家具的改善型需求,健康教育的补充型需求非常旺盛。



三、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促消费力度


在疫情多发高发冲击下,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需要加大财政政策力度,畅通供需循环。地方政府和企业自愿发放消费券的量比较小,因此要考虑中央财政的作用。京东已经和很多城市合作发放消费券,发放的效果都非常好,杠杆率可以达到8倍至10倍,而且兑换率非常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各地发放的消费券量都比较小。如果真的能够全民每人发放5000元消费券,相信对明年消费提振的影响会立竿见影。


发放消费券和发放现金很不同,发放现金的很多钱都成为了储蓄。香港的调研显示,第一次发的每人一万的现金补贴至少40%以上都被用来储蓄了,但是发放消费券后,基本上立即就会被使用,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发放消费券的方式上,香港是分三笔发,第一笔不用完,第二笔就不会发,所以消费券的发放对香港当时的餐饮和零售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发放消费券虽然是消费端的转移支付政策,但这对供给侧也有非常巨大且正面的影响。消费券带来的消费刺激使得商店的业务和收入增长、免于裁员,也增加了税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针对消费券的挤出效应以及不公平的考虑,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发现,可以使用数字技术优化针对发放对象,也可以线上线下可以结合,补贴的方式上可以涉及更高的杠杆率,惠及全部的人口。在香港基本上是全民发放,中国内地可以采取全民与特定相结合的方式。



2、厘清消费券政策的五大迷思


关于消费券我写过一篇文章《理清消费券的五大迷思》,其中对社会上针对消费券存在的一些质疑和看法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


迷思一:消费券与保市场主体的思路不符?实际上消费券主要是减税降税,与保市场主体之间可以互补。消费券发放后老百姓马上进行消费,这对小商小贩的市场主体是最好的支持,这是可以双管齐下的,而且这更好地使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可以得到落实。有了需求和收入,商家和中小企业才有动力复工复产,只有这样减税降税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迷思二:消费券加重财政负担?针对普遍居民的一次性每人发放至少5000元人民币的规模,中央财政是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的。从过去三年来看,2021年美国经济恢复的不错,但2021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25%。我们不需要像美国这样大规模地搞财政赤字,我们只需要有额外的5%的GDP空间,就足够给全民发放消费券。


迷思三:消费券不如基建投资?发力基建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等问题,政策性价比下滑,仅靠基建并非良方,发放消费券能够从需求端发力支持供给侧的。


迷思四:消费券扭曲市场机制?这个问题通过合理设计是可以避免的,比如通过强化数字科技赋能和企业补贴协同,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乘数效应。根据我们在多个城市发放的实践经验,市场机制可以越来越优化。


迷思五:消费券引发公平问题?针对公平问题,我们可以在普发的基础上,对特定困难人群、农村县域消费者加大定向投入,包括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型家居建材提供等政策相结合。


3、长期看消费券具有三大功效


长远看,消费券事实上可以发挥推进消费升级、带动企业生产、改善财政税基三重功效。首先在提振消费层面,消费券能够刺激当期消费,也会促进长期消费升级。2009年至2012年家电下乡在推动社零快速回升的同时,而且还大幅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消费差距。这次大量新型的节能型、智能型家电也可以下乡,更新换代帮助淘汰高耗能家电和落后的家电,促进新一轮的农村消费升级。其次在企业纾困层面,消费券能够带动企业扩大生产销售和吸纳更多就业。消费提升是对企业是最大的支持,2009年至2012年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带动了家电制造、零售企业和产业链上众多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加大了就业规模。最后在财政收支层面,消费券能够通过带动企业扩大生产销售来夯实财政收入基础。以旧换新和百亿补贴促进了经济恢复、消费回暖,其带来的企业所得税是超过当时的补贴额度的,因此能够反过来改善财政收入基础。



4、企业纾困需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


过去都是采用减税降费的供给侧政策,现在是时候两端发力,需求消费双管齐下。从这方面看,消费政策可能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小企业一般都与大企业平台的产业链、技术链、融资链形成了密切的产业生态,所以通过大型平台企业、新型实体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共建数字生态,帮助中小小企业纾困需要重点考虑。这也是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的要求,对提振明年经济十分重要。





延伸阅读

聚焦“疫情下的中国消费:现状、成因及未来走势”,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毛振华:发放消费券是提升短期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


王晋斌: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新框架:兑现美元霸权收益的结果


闫衍:聚焦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王孝松教授论文在《经济研究》发表


刘元春:未来5年欧盟占世界GDP比重可能会降5-8个点,中国会上升


王晋斌:美国家庭债务状况支撑了美国通胀的韧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